来源:未知 发布于:2013-02-17 16:36 浏览:
一、盐亭县名的由来
盐亭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中国科技城绵阳市东南部。上古时为古西陵氏族居地。春秋战国时期属古蜀国。地理上处嘉陵江与涪江交界的分水岭两侧,蜀国与巴国的分介线上。盐亭又正处在巴、蜀两国军事上对峙的前沿,故蜀国在此设亭候待以守望,名“孱亭”。这是古蜀国在盐亭设地方管理机构之始、至今2400余年。秦惠王灭巴、蜀后仍依旧制、改称“秦亭”;汉又改设亭于潺水尾部的潺山,(今盐亭城东凤凰山),改称“潺亭”。西魏时“以近盐井”而名“盐亭”。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50年)始置“盐亭县”,其名虽屡有变易,但终以盐亭沿用至今。1400年前南北朝时期县民就大量开盐井,隋唐时盐亭居四川64个产盐县之三,清乾隆时期全县有盐井105口,光绪时增为197口,民国中期达到2003口,年产盐500万公斤。
据考解;“盐”乃盛产食盐之地,“亭”乃古蜀设亭于此,这就是“盐亭”的由来。
二、嫘祖陵(墓)
位于盐亭县的金鸡镇的青龙山,远在秦汉以前就已建成,是人们思古怀亲追忆祭祀嫘祖的地方。恢复重建的嫘祖陵为八卦形,以山为陵,外露三方,内藏五方。陵墓边长为24.95m,意为二十四节、九五至尊,陵直径60m,高190m,属中华女祖第一陵。1993年,四川省老领导、学者杨超为原墓题写的“嫘祖墓”碑,包含在陵墓正中。陵前碑亭,宽14m,高9m,采用八卦中的坤卦形结构。陵碑高2.8m,宽1.2m,厚0.3m,“嫘祖陵”三个古篆体大字是由新加坡著名华人书法家丘程光先生到盐亭书写的。
嫘祖陵碑亭前的香炉也是目前全国别具特色的石制龙凤浮雕香炉,长7m,宽1.5m,高2.5m。陵(墓)区墓台为半圆形,左右两边各设圆形化钱炉一个,正中为排楼。排楼前面是直通嫘祖湖起点平台的神道。神道全长400m,宽20m。设下平台、中平台和上平台。平台与平台之间分12组阶梯相通,象征每年12个月。各组阶梯依据农历每月天数设计梯步数,按“地支”顺利排列,并在每组梯步中雕刻十二生肖图案。神道两侧是56根图腾柱,象征中华56个民族。中平台设计为正方形九宫大祭坛,边长90m,分9块正方形小平台,每个小平台边长30m,高低错落,寓意九宫八卦。大平台正面设20m高嫘祖像浮雕墙,东南西北设4道石刻门,寓意春夏秋冬。大平台主要用于大型祭祀活动,可容数千人。嫘祖陵(墓)左右两侧山嘴将各建钟亭鼓亭一个,晨钟暮鼓,山谷传声,使人肃然起敬。
现在正准备陆续投入20亿打造。
三、凤灵寺
位居盐亭县城弥江大桥东的凤凰山,象凤头似的峰顶直插云天,茂林、绿树、奇花、碧草覆盖满山。国道唐巴公路经山门而过,汽笛声、水流声、钟声、鼓声、鸟歌声组成了嫘祖故里大自然的交响乐。凤灵寺不仅有丰富多彩、神奇秀美的自然风光,还有深邃悠久的佛教文化,是川北著名的佛教胜地之一。远在宋徽宋崇宁元年(公元102年),显宗佛教就传入盐亭后遍及全县,于1940年在凤凰寺建立“盐亭县佛教会”。如今的天王殿、地藏殿、观音殿、韦陀殿、圆通殿、大佛殿及观瞻楼、会议室、办公室、商店、藏经室、住宿部、食堂、浴厕等组成近10000平方米的建筑群。诸殿构图设计各异,红墙黄瓦的古寺掩映在林荫之中。
前傍银流,后依山林的凤灵寺位居县城要冲,近城而不进城,近水而不进水。从古至今的年年季季,远近旅游观光焚香朝拜的客人,纷至沓来。
四、高山森林公园
高山森林公园位于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云溪镇西,属国家森林公园。高山森林公园具有奇险和古朴的韵味。高山,又名负戴山,唐时已有盛名。山势雄峻,草木茂盛,万树荟萃,历代多有文人隐居于此,古迹众多。杜甫赞曰:“马道见盐亭,高山拥县青。”山上亭阁遍布,有杜甫居住过的昙云庵、唐代宰相严震墓和纪念宋代文学家、书画家文同的文湖州祠。山上有许德瑜所题“高山公园”四字。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是县城居民观光休闲、娱乐、旅游的好去年,海拔648米,森林面积1500亩。林内植被丰富,柏、樟、杨高大挺拔,翠郁苍虬,氤氲翳日,森林覆盖率达99.98%,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空气清新,鸟语花香,素有“天然氧吧”之美喻。
五、盐亭笔塔
位于四川省盐亭县城云溪镇西老县委机关大院内31.1米高的笔塔,既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又是盐亭县城的标志性建筑物。只可惜,在“5.12”大地震中轰隆一声巨响,盐亭笔塔垮塌了。其时尘土飞扬,方圆50米开外铺上了厚厚的一层灰土,周围行人灰头盖脸,一头黑发瞬间被尘土盖为灰白,只有惊恐的一双大眼珠在痴呆地转动着,所幸无人员伤亡。
盐亭笔塔始建于清光绪戊子年(公元1888年),占地144平方米,建筑面积64平方米。塔基为六边形,石面高1.1米,边长6米,塔高31.1米;七级楼阁式,六角攒尖顶。塔体为六边形,七级逐层微微上收,各层开窗,空心至顶;第二、三、四、五层塔面有对联、题刻、人物、花卉、山水、飞禽走兽陶制浮雕,整塔有数百幅。第二、三层有五爪龙在云海中翻转牵动,气势磅礴,嵌有“龙盘虎踞”四字;第五、六、七层各有铁铃系挂每一角,塔内各层均铺木楼至顶。塔身第一层轮柱阴刻楷体陶雕楹联:“火候文章光北斗,门前科第擢东關”,横匾“云蒸霞蔚”;塔身第二层有横匾“文库”,落款“光绪戊子年”。
盐亭笔塔,座西向东,高大壮观,造型优美,独占原宝台观风水宝地,居全县现存古塔之首。其设计精湛,造型雅致,别具匠心;其雕刻艺术高超,纹、缕、空、雕铸造型精美,栩栩如生,蕴含极为深厚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气息。它是现四川境内为数极少的保存较完好的一座建造特殊的砖塔,既点缀嫘祖故里锦绣河山,又弥补盐亭山城的形胜不足,虽历经120余年,但其苍劲古朴之姿,仍凌空挺立。
“文革”期间破“四旧”,致使笔塔局部遭受严重损毁,但文化部门和社会文化名人等有识之士,竭力保护。1986年12月县文教局向县人民政府申报,被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保护范围,安装了保护标志,明确了保护职责,建立了“四有”档案,完善了“四至”界线。1990年县财政拨专项资金2000元,用水泥浇注塔基,重换着色衬塔鼓石,修复内梯,排危解险。2004年被定点载在《中国文物地图册·四川分册》上。2006年4月至8月,县文化旅游局历经艰辛,向市、省逐级申报,被市、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我县建国以来的首批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5.12”大地震垮塌后,市、省领导高度重视,已多次前来视察灾情,现在已经修旧如旧、恢复原貌。
盐亭笔塔,对研究清代建塔技艺有着重要的积极的作用,具有很强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其塔身似巨笔一支而故名,寓意招唤文风,冀望家乡振兴文化教育而建。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寓居的昙云庵遥相呼应,相得益彰,寓意深远,充分体现了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盐亭地缘文化说。
六、双玉带城门
盐亭县城东门,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因唐朝盐亭县出过两位宰相:李义府、严震,而在东门城墙饰以两条玉带象征,故盐亭县城东门“双相玉带城墙”成为历史文化之象征。尤为奇怪的是,城墙上生长一古榕树,无土而生,根系寻城墙缝隙而深入大地,枝繁叶茂,令人叹为观止。更为奇怪的是,面向城门的右侧,自生一桑树(在城门右视照中可见),枝条畅茂。此城门墙垣的榕树与桑树被喻为“夫妻树”。黄帝元妃嫘祖生于盐亭,相传上古时代栽桑养蚕系嫘祖发明,此处榕树象征黄帝、桑树象征嫘祖。
2003年盐亭县城东门片区旧城改造时,对老城门进行了修缮,由盐亭中学老师衡平题写的《玉带城门碑记》,对此城门有较详细的记载。
七、关于高团、白虎的西部花都
是盐亭农业转型和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值得一游。